村网通总站 拉干村 738413.nync.com 欢迎您!
“谁能想到,我们今天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水泥路通到自己家门口,家家户户住上了两层半的小洋楼。苗木产业种植让我每年增加6万多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碧桂园!”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来自广东清远树山村的罗世煌站在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的讲台上,望着台下的人们,其中有他熟悉得如同亲人一样的驻村扶贫干部,声音里有难以平抑的激动。
5月20日,碧桂园集团宣布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等全国13县进行结对帮扶,惠及约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碧桂园许下了一个民营企业对精准扶贫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帮助13县3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一次性帮扶全国13县,这在全国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尚属首例。这也意味着碧桂园踏上了更大力度、更全面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国家的伟大,在于成就人民美好生活;企业的荣光,在于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说,“感谢伟大的时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碧桂园机会,让我们有幸参与到精准扶贫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扶贫当主业!民企助力乡村振兴
在当日的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上,杨国强的发言朴实而真挚:“我们伟大的党提出2020年全面脱贫,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没有的。我们现在承诺参与到全国13县的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事业中去,一定听党和政府的,努力把它做好,比碧桂园以往任何工作还要更努力,为国家尽我们应尽的责任!”言语间流露出对党、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彰显着一个企业家的使命、责任和良心。
碧桂园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莫斌担任组长。
今年起,碧桂园将精准扶贫提升到主业的高度,计划采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目前,通过集团内部竞岗和外部招聘的首批扶贫人员,已经实现全脱产驻村扶贫。接下来,碧桂园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集团党委统一指挥,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为主要措施,结合现代农业,探索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
杨国强出生于顺德贫困农民家庭,据他自述,18岁前连鞋都没穿过,靠着政府免了7块钱的学费并赞助2元生活费,才完成了高中学业。“我知道贫穷是怎么回事,我很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有能力、有机会为社会做点事。”
达则兼济天下。除了产业报国,杨国强更是孜孜不倦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从1997年第一笔大额捐款算起,杨国强和他领导的碧桂园已累计为全社会捐款超36亿元,累计受益近20万人次。
——矢志教育扶贫,让知识改变命运
来自江西宜春的易园利、易慧聪姐妹,父亲双目失明、母亲严重驼背。“对于我来说,上学曾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易园利说,没想到会有国华纪念中学这样一所专门招收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校。在这里读书不用花一分钱,衣食住行全部免费,未来还能资助他们继续完成大学、硕士、博士的所有学业。
“我妈妈是残疾人,我爸爸就在工地上给人家打零工,为了给妈妈治病,家里欠了别人很多钱,那时候上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奢望。”来自河南的秦黎明说,能到国华上学,就好像是做梦一样。
跟他们一样,目前已经有来自全国的2747名贫困生先后在这所高中重拾人生希望。
国华纪念中学于2002年由杨国强捐资2.6亿元创办,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全免费的民办高中。如今,国华的孩子们很多都已毕业工作,散布在武警、教师、核物理、空间科学等各行各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杨国强深信,“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国华纪念中学校园石碑上的这段题字,很好地诠释了杨国强投身教育慈善的初心。
除了国华纪念中学,他还创办了专门针对退伍军人的全免费慈善学校——国良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目前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国良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目前已有超过14000名来自贫困家庭的退役士兵受训后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部分学员月薪可达上万元。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自2014年9月正式开学以来,已招收1420名贫困学子。去年学院首届290名学生毕业,就业率高达99.66%。
——教育不能等,1500余名汶川师生异地复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汶川殇,举国痛。杨国强在从香港返回顺德的汽车收音机里听到一条信息,“……灾区情况特殊,有些学校为了补回耽误的课程,还在想办法复课。由于地处山区,次生灾害不断发生,学生在本地复课困难,全县有1.4万多名学生急需转移……”
教育不能等,孩子们的未来不能等。杨国强当即将电话打给了远在北京的一位记者,表达自己想要再捐一笔钱,利用自己旗下学校的校舍,接收失去校园的师生异地复课。
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最终促成了灾后人数最多的一次异地复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例初中整建制跨省异地复课。
在此之前,杨国强及女儿杨惠妍已经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捐了款,以杨惠妍名义捐款1000万元成立“汶川地震受灾儿童援助基金”,将灾区所需各类物资,派送到各灾民安置点。但看到新闻时常会落泪的他们,还是想要做的更具体。
紧接着,碧桂园集团先后分三批接收了汶川桑坪中学共1500多名师生前往广东碧桂园学校复课,为期一年。碧桂园集团免费提供校舍和后勤保障,聘请心理老师和有关专家,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还聘请两位川菜师傅,合理安排膳食,配备医务室和两名医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尽力帮助师生适应在广东的学习和生活。复课期间师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费用,包括来往的路费和相关后勤服务费用,都是杨国强一力承当。
"在广东复课的一年时间是一段抹不掉的经历,这是一份情,一份大爱,值得我们当时的师生永生珍惜。"时任桑坪中学校长陈俊良说。
十年过去,生生不息。当年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而在碧桂园的这一年,也成为很多孩子人生中的转折点,从此更加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当年只有12岁的学生朱瑶瑶,在18周岁时正式参军入伍,后来转业成为九寨沟县一名政府工作人员。2017年8月,一场地震袭来,震中正是朱瑶瑶所在的九寨沟。当时,她快速跑出房间喊其他人出门逃生,组织大家避难,随后又第一时间去救援受伤的游客。
"汶川地震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学生,党和政府以及广东人民帮助了我们。九年后地震又发生在我身边,而我自己就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我也想帮助更多的人,我想这就是一种感恩。"朱瑶瑶说。
——绿色产业扶贫,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
“我的家乡是在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树山村,我们这里是广东的北部山区,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发展,所以很多年轻人都跑到城里面去发展。”1994年,李洋东考上了广州的一所中专,成了村里第一个靠读书走出大山的人。
毕业以后,他到广州一家国营企业工作了几年,感觉工作枯燥,加上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就想着回家做一点事情。
后来,幸而赶上了碧桂园到树山村做扶贫。2010年,杨国强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决定把树山村作为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他想的是彻底斩断贫穷的根源,而不是捐钱了事。办法就是“绿色产业扶贫”,建立苗圃示范基地,发展苗木种植产业。以绿色产业为龙头,带动房、路、水、电、网,进行整村改造。
看到希望的李洋东不顾父母反对辞掉了城里的工作,用归零心态回到家乡打拼。“现在,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条件变得特别好,我感觉自己选择对了,也感谢碧桂园。” 李洋东说。
在城市里为求安身立命而劳碌奔波的人们,有多少在唱着:“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碧桂园扶贫却让李洋东如愿以偿地回到家乡,安居乐业、侍奉双亲。
在树山村,企业自身的产业资源与贫困人口改变自我命运的动力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使得这个粤北深山小村千百年来延续着的贫穷面貌,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这里的绿色产业发展已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产出超23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2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达7万元。
树山村扶贫项目的成功推进,也使得碧桂园整村扶贫、产业扶贫的系统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并且迅速复制。
在广东潮州市黄正村,打造茶叶产业园和茶叶加工厂;在汕头市桥陈村,走地鸡初生蛋、优质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已全线上市……从广东到广西,从四川到海南,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在各地陆续铺开。
在此前捐资2.1亿元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基础上,碧桂园还加码东西扶贫协作,将绿色产业扶贫经验移植到广西田阳县央律村,为当地建档立卡户垫付90%的苗木成本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去年10月,碧桂园又捐资约5亿元在英德进行整县结对帮扶,助力78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奔小康。
此次碧桂园宣布选择全国13个县结对帮扶,开启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门,同样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措施,努力做到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
——“农村需要什么,碧桂园就培训什么”
想要变“输血”为“造血”,除了发展当地产业,让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同样关键。
“之前只有每年到了砍麻竹笋的季节,才有些零工可以做。”家住英德市西牛镇的谢旭杰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月薪过万。
2017年11月,谢旭杰通过村委得知碧桂园正在开展SSGF铝模拼装技术培训,他和村里20多人一起参加了第一批SSGF培训班。很快,他掌握了SSGF铝模建筑安装技术、安全生产知识以及相关施工技能,“变身”成了一名建筑产业工人。
“我想着能够在这个行业里,继续扎实地掌握技能,带一个团队去承接工程,然后把父母和小孩接到身边,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会朝着目标继续努力。”对于未来,谢旭杰满怀着信心和希望。
如今,碧桂园的扶贫之路从广东走向全国,遍地开花,每到一处,首先展开的一定是教育和培训,从家政月嫂、维修电工、农机驾驶,到叉车、会计、SSGF铝膜技术工等。农村需要什么,村民想学什么,碧桂园就培训什么。因地制宜,送教到村。
除了开展培训,碧桂园还积极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在广东清远佛冈,碧桂园打造了“找月嫂、水头好,遍布珠三角”的口碑,受训农民工资过万,最高能达15000元,告别了以往的贫困日子。
“我做泥瓦匠的时候,在农村自己建房子,我知道应该如何使得每个人都有一项技能,让他们能够谋生活。”杨国强说。截至目前,碧桂园技能培训精准扶贫项目已开班约500班次,共有21857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成为了城市里的高薪技术人员,更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批人才。以教育为纽带,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有机地互动起来。产业为贫困人口创造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培训则赋予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技能。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投入庞大的社会资源,更需要无数人真诚地付出心血、贡献智慧。杨国强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观点:“要敬畏党、国家和民族,并爱之!”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出身、故土有着深沉之爱的人,才能用心尽责、倾心回馈。
启动对全国13县整县帮扶,全面助力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这也正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家,对党和国家、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做出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