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拉干村 738413.nync.com 欢迎您!
一个科级单位去年一年共收到市级部门和县里几大班子的文件共3831份,而该单位自己全年向乡镇发文642份。如此算来,该单位每天要接收处理十几份文件,同时制定下发两份文件,堪称“传真机”部门。
在秦巴山区一个仅有430多户村民的贫困村,村里一些日常工作安排都制定了专门方案。那些大大小小的通知,都要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各村民小组。有村支书吐槽,原本召集村民小组长开个会,几分钟就能安排妥当的事,却为制定、修改文件花费了两天时间,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文山”有多高,“会海”有多深?
基层干部恐怕人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连篇累牍的文件像雪花般在各部门间飘来散去,究竟有多少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平心而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面的“指导”也好、“留痕”也好都是必要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陷入文来文往,几句大白话就能说清楚的事非要写万八千字云山雾罩的东西,显然就成了形式主义。
结果便是一些本该扑下身子到一线去的干部,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耗在办公室攒文件改报告。到头来,不仅在客观上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挤压了基层干部真正干实事的时间和精力。
大家都知道“以文件落实文件”是自欺欺人,为啥这么多年过去了,此类现象仍屡禁不绝?
“
工作做没做如何证明?上级来检查指导,首先就是要看有没有发文件。没发文就是不重视,出了问题,问责会更严重。”
”
有村支书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可见,反四风反到今天,形式主义还是触目皆是,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唯痕为准”的考核逻辑。
工作需要考核,但简单机械“唯痕为准”,事情就变了味。不少基层干部怕被问责,便琢磨出一套应对技巧:事情干没干不重要,发了文件、留下痕迹,就有了“免罪金牌”。长此以往,不仅助长了基层工作“纸来纸去”的歪风,也让少数干部把“材料空转”当成政绩。一些干部说起开展了哪些工作,张口闭口都是制定了多少文件、出台了多少“办法”。但只要问及具体工作,就搔首挠耳、一无所知。
“你开会来我开会,你发文来我发文,横批:谁来落实?”群众中流传的一副对联,就是对诸如此类“纸上工程”的辛辣讽刺。
要破解这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关键还是从扭转绩效考核标准着眼。对于上级来说,考核基层工作是否做到位,除了看材料全不全、文件厚不厚,更需要去一线亲自看看。多蹲田间地头,多坐农家炕头,多聊百姓家常,从柴米油盐中看成效比翻二手材料更可靠。
基层工作要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在倾听民意中寻求“药方”,把群众口碑作为政绩指标,文件材料从实、从简,可发可不发的不要再发,这才是干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