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滞销帮扶 > 农副产品 > 正文
    购物车
    0

    天祝县赛什斯镇搭建日光温室纪实

    徐世文     2017-07-21 16:31:43     浏览:2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徐世文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温棚搭出干群情

      初冬,翻越一座座大山,记者来到了山大沟深的天祝县赛什斯镇采访。海拔2700多米的赛什斯镇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处,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4个村民小组,3260户13960人,耕地3.4万亩,大部分土地属二阴山坡地。来到赛什斯,只见到处是冬闲的农民在庄前屋后、河滩洼地夯筑日光温室墙体。虽然他们的眉毛与胡茬上挂着冰霜,但他们丝毫未减建棚的热情。“神话”变成了现实

      2006年,天祝县赛什斯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本镇实际,确定了“项目带动、工业拉动、农业推动、劳务促动、农民增收、和谐发展”的思路,根据壮大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重点发展双孢菇产业,全力打造“双孢菇镇”的目标。他们确定野狐川村、阳洼村、克岔村等以日光温室为主种植双孢菇的示范点,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

      地处深山的克岔村,有6个村民小组,现有山坡耕地4718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31元,是赛什斯镇贫困村之一,也是当地出了名的“难缠村”,由于地处偏远,观念落后,镇上布置的好多工作在这个村上难以落实。干部下村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4月初,正是山区农村春耕后最清闲的时候,赛什斯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发动群众在克岔村召开了发展双孢菇产业科技宣传的第一场会。会上通过讲解双孢菇产业的发展前景、栽培双孢菇科技讲座和讲解管理出售等问题,使一小部分群众有所动心。但大多数群众认为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种蘑菇是“神话”。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动员,尽管镇村干部喊哑了嗓门子,磨破了嘴皮子,但农户仍然心存疑虑,迟迟不动,相互观望。由于食用菌这一新兴产业从未在当地试种过,老百姓对此不了解,瞻前顾后,响应者极少。针对这一情况,镇领导认为,要想做好这一项产业,必须要更进一步发动群众。首先要让群众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相信政府。他们通过对比算帐,让农民明白政府是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而不是完什么任务。同时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实实在在地对建棚户给予扶持,让群众眼睛里看见干部,从心底里相信政府。尽管在克岔村开展工作难度大,但镇领导及全村干部下决心把这块“难啃的腰节骨”拿掉。通过大力宣传、现场培训等形式,组织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做工作,从党员干部带头入手,确定部分致富带头人进行重点扶持,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第一个攻坚战取得了初步胜利。从4月初到6月底两个月时间共建大棚14座,但好多建棚户在建棚的过程中听了不愿建棚村民的风凉话,心里没底,对反复做工作的工作组有所埋怨,对镇领导也颇有微词。为了使群众打消顾虑,镇领导采取了各种帮扶措施,并抽调强有力的驻村工作组和县科技局技术人员长期坚守在种植双孢菇的第一线,从搭棚到配料都由工作人员亲自参与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茬双孢菇在工作人员和农民们的辛勤努力下终于面市了,双孢菇的外形色泽质地,经技术人员和收购方鉴定后得到了好评。收购价定到了每公斤6元以上。“神话”变成了现实,第一年的试种期14座棚共收入42000元,平均每个棚收入3000元,双孢菇种植成功了。三分地收入3000元

      让事实说话是教育群众的活教材。村民徐老汉在建棚初期非常后悔,逢人就说,“谁知道双孢菇是个啥样子,简直是耍着哩。”镇村干部积极上门讲解,但徐老汉还是心存疑虑,大棚出菇,徐老汉收入了3000元,是他家土地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直到这时,徐老汉才开心了:“唉,科学技术真是不得了,三分地能收入3000元,政府真正给我们找了个挣钱的好路子。”村支部书记杨福成是第一个认识到双孢菇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感慨道:“科技种田确实好,三分地种麦子只能收入300余斤,折价也就是个300多元,但三分地的蘑菇却能收入3000元,如果技术学得好还不止3000元呢,政府给我们选的这个路子好,确实能挣钱,能脱贫。”2006年秋后在镇村级干部的宣传发动下,好多抱有观望心态的群众看到了挣钱的希望,一下子醒悟过来,开始自发建棚。克岔村从当初的14座棚发展到了67座棚,当年新增加了53座。

      2007年,为了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县上给赛什斯镇下达了日光温室建设任务,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因势利导,争取把赛什斯镇打造成“双孢菇镇”。他们重新调整了全镇经济发展思路,以克岔村为示范点,阳洼村、野狐川村作为发展双孢菇种植的重点村来抓,以点带面,纵深发展,覆盖其他村组。2007年4月,镇政府包了两辆中巴车,组织村社干部和报名种植户80余人到凉州区谢河镇,天祝县哈溪镇、华藏寺镇进行观摩学习,为了让群众的眼界进一步拓宽。镇上还请省农科院双孢菇种植专家到镇上授课讲解,打消了群众的疑虑。把双孢菇产业做大做强,使所有群众参与到发展双孢菇产业当中来,实现农民增收脱贫,打造“双孢菇镇”的目标,镇上专门制定了一套帮扶措施和计划,使每个建棚户都在帮扶资金、科技服务等方面得到大力扶持。为了不分散群众建棚的力量,不影响群众建棚的进度,镇上组织专人给全镇建棚户调运建棚的各类物资,并且政府出资雇佣大型铲车、挖掘机给建棚户提供无偿服务,并在全镇开展了搭建温棚捐资行动,营造了为农民增收,全力打造“双孢菇镇”的良好氛围。三名致富能手的入党申请书

      2007年通过全镇干部和县科技局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全镇新建日光温室130座,新建双孢菇日光大棚218座,双孢菇收入达155万元,全镇人均增收111元,仅克岔村春季新建大棚67座,收入42万元,人均增收218元。全镇秋末冬初又有260座双孢菇温棚打筑墙体,只待来春扣棚定植。农民建棚的积极性高涨,全镇有815户农民踊跃报名建棚,都希望能给予安排和支持。

      为了双孢菇能在第一时间售出去并且有一个好的价格,镇政府通过多方联系,和深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2家购销商签订了订单合同,镇政府出资3万元购置了一台能储存3吨保鲜冷藏柜,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了群众种植双孢菇的积极性。

      为更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村上成立支部加协会的村级组织建设模式。2007年6月5日克岔村成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共有会员9名,以“农民的组织为农民”的基本宗旨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组织培养,壮大党员队伍。党支部积极把致富能手、骨干成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推选为协会班子成员。现已有彭万玉、薛花、杨文明3名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协会党支部重点在市场信息、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等方面搞好服务,做协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在年初建棚时,协会党支部帮助统一规划,调整耕地,修复水管,解决大棚用水。三是协会党支部还将电化教育搬进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典型,以身说法。克岔村三社预备党员彭万玉,不辞辛劳,为种植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点,深受群众的欢迎。支部加协会建立以来已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280余人次。“三四五“工作措施显实效

      在双孢菇日光大棚建设中,赛什斯镇制定“三四五“的工作措施,即解决三个矛盾:重点解决建设用地、建设用水、建设用电矛盾;采取四项措施:任务分解到村、责任落实到人、统一规划到棚、资金落实到位;做到五个到户:政策宣传到户、发动动员到户、帮扶助贫到户、科技服务到户、物资调运到户。通过全面落实“三四五”的工作措施,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

      如今的克岔村再不是以前有名的“难缠村”了,而是出了名的“双孢菇村”。自2007年6月份开始,双孢菇大棚开始出菇,价格一直看好。温棚出菇时,徐老汉每天有200—300元的收入,望着棚里的双孢菇,数着手里的票子,徐老汉心里热了服了,对上门的干部更加热情了,逢人就说:“如今的政府是帮助老百姓致富的政府,如今的干部是给老百姓送‘财神’的干部,谁不欢迎呢。”克岔村群众袁德兴说:“前两年赊了摩托车,人家年年要帐都还不上,今年搭了棚,一下子就收入了6000元,如今还了帐,骑着摩托车心里也踏实了,要再建一个棚,明年要买个大一点的农用车,一个双孢菇等于一个鸡蛋钱。政府帮我挣了钱,感谢政府。”今年,来赛什斯镇参观双孢菇的乡镇干部群众很多,徐老汉对凡来参观的外地干部群众和当地种植户不厌其烦地根据自身经历,大讲种植双孢菇带给他们的好处,好多参观的干部和老百姓说,你们和老百姓的关系真好。徐老汉说,我的这一切是政府给的,没有政府的帮助,我老汉说啥也挣不了这么多钱。今年,仅徐老汉双孢菇收入就接近了7000元。今秋,不用干部动员,徐老汉又在自家地里建起了第二座双孢菇日光大棚。二女户彭万玉说:“刚开始听了镇上的干部说要我搭棚种蘑菇,当时不相信,总觉得好像耍者哩,在镇上干部的再三动员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就搭了一个棚,今年没想到一下子收入了6000元,这就是政府给了我6000元,我的这个棚出的还不好,好的棚要出7000多元呢。”在出菇的季节里,只要镇村干部一到棚跟前,种植户一定让干部到家里坐坐。克岔村党支部书记杨富城感受颇深,建棚初,老百姓就是不买账,讽刺、谩骂,出菇后看到了可观的效益,老百姓的心里乐了,干部的威信也提高了,一些老百姓后悔当初没有听镇村干部的话,错过了一个在家门上挣大钱的好机遇。

      今年又是双孢菇、劳务输出、招商引资等全面发展的一年。当地父老乡亲各个笑逐颜开,他们拉着镇领导和记者的手,高兴地说:“感谢政府,科技种植就是好,生产发展了,钱袋子鼓起来了,干群关系更亲密了,新农村建设有奔头了。”村民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特意给科技局和镇政府做了两面大锦旗,上面道出了老百姓的肺腑之言“心系群众大办实事”、“心系群众科技致富”。

      赛什斯镇党委政府并没有接受克岔村群众的锦旗,据赛什斯镇镇长杨成国说:“像克岔村这样的科技示范村,仅仅成功了一例,按镇政府的发展思路还远远不够,肩上的担子还很重,锦旗受之有愧。在日光温室建设中,我们感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作为乡镇干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这一决策。建设日光温室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贫困山区发展节水设施农业的正确选择,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通过建设日光温室将党的执政能力真正体现在为民谋利益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下去群众欢迎,工作好做多了,带着为农牧民谋利益促发展的感情去做工作,能为农牧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筹资金是非常愿意干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建一座日光温室就可以富一户山里人家。明年,我镇将建起双孢菇大棚800座以上。到2010年,种植户达1000户以上,使双孢菇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将我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孢菇镇,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些工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前的克岔村是有名的“难缠村”,工作难开展,老百姓见了干部躲躲闪闪,自从干部进村帮老百姓搭建大棚以来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大棚搭建成功了,老百姓挣到钱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大棚搭出了干群情。如今的干部走进村子里老百姓亲热地拉着手,诉说着他们心底的感谢。在赛什斯每一个大棚就是一座象征着干群关系的丰碑,一座座丰碑永驻在百姓心中。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